甌海區按照“因地制宜、依法依規、自愿有償、連片流轉”的原則,加速推動農田流轉。自2019年以來,已順利完成S1沿線1420畝農田和主干道沿線2050余畝農田順利流轉。 一是常規流轉型。針對一般性農田,由當地鎮街確定流轉范圍,以五年為流轉期限將農戶的承包地經營權流轉到村土地合作社,再統一流轉給各類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規模種植。區財政落實2000元/畝/年流轉經費,并在都市農業政策中明確連片50畝以上期限五年以上的,給予村集體經濟組織獎勵100元/畝,激勵鎮街推進流轉工作落地。 二是借地流轉型。針對部分規劃中即將征用的城郊農田,采取借地預征的方式進行統一流轉,在整治環境發展生產的同時,為今后征收土地打好基礎。如溫州動車南站前的高鐵新城田塊,此前以散戶種植為主,部分拋荒,環境臟亂差,婁橋街道和潘橋街道以預征與借地的流轉方式,輔以“七巧板”的布局設計,對田園進行景觀打造,如今已變成四季花開不斷的網紅打卡風景地。 三是做地流轉型。針對有潛力的地塊,積極開展拆違復耕、村莊整治,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,再對農田進行統一流轉。如仙巖街道漁潭村,因違建和田園臟亂差被評為全區“最臟最亂”村莊,后經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增加耕地364畝,打造連片400多畝油菜花海,成為美麗鄉村。 四是置換流轉型。針對不愿流轉的農戶,保留小農戶田園情節,將主干道沿線散落的田塊統一置換到指定區域,便捷實現連片流轉。郭溪街道里嶼垟田塊流轉工作一度曾因30余戶外地菜農不愿流轉而擱置,經過統一置換,將水稻田里400余畝的菜田置換至遠離主干道地區,實現“品種連成片”,如今的里嶼垟面貌一新,連片的油菜和水稻呈現“滾金浪”美景。 |